福娃算命网

Hi, 请登录

庚日怎么计算

农历入伏是怎么计算的?

农历的入伏是以太阳运行和地球自转为基础来计算的。入伏是指夏季的三个阶段,分别是初伏、中伏和末伏。计算入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:

1. 太阳经度法:通过观测太阳的运行经度来确定入伏的时间。初伏一般是在夏至后第11天,中伏是在夏至后第21天,末伏是在夏至后第31天。

2. 四立法:四立分别指春分、夏至、秋分和冬至四个时刻。根据夏至这一重要时刻,再进行计算,初伏是夏至后的第17天,中伏是夏至后的第27天,末伏是夏至后的第37天。

庚日怎么计算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不同地区能会有略微的差异,也有其他基于气象或农事等因素的推算方法。例如,中国古代为了方便农事活动,将三伏分别划分为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以指导农民耕作和生活。但在现代社会,入伏更多作为一个气候现象的描述,并不像古代那样被广泛使用。

三伏分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;

初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;

庚日怎么计算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中伏是立夏后的第四个庚日;

末伏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,

可以通过记住夏至三庚这个口诀来推算入伏的日期。

庚日怎么计算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每年7月开始就算入伏了,三伏天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十或四十天。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,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。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,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。简而言之,即从夏至后第3个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为10天,中伏为10天或20天,末伏为10天。

具体计算方法如下:

农历基准点:首先确定农历的基准点,即太阳黄经为120°的那一天,也就是谷雨节气。

一年的半程:将一年按照黄经划分为两个半程,每个半程为180°。第一个半程从谷雨开始计算,至小暑(夏至后的第一个节气)结束;第二个半程从立秋(秋分前的第一个节气)开始,至大寒(冬至后的第一个节气)结束。

赤纬角: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,计算太阳赤纬角的变化。赤纬角是指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上的倾斜角度,它与地球上某个特定地点的纬度有关。

入伏的划分:根据太阳赤纬角的变化,将夏季的炎热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。通常,入伏分为初伏、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。初伏是夏至后的第11到20天,中伏是夏至后的第21到30天,末伏是夏至后的第31到40天。

入伏通常是从夏至往后数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算起。入伏,是指进入“三伏”的意思。民谚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,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。历书规定:“夏至三庚便数伏”,意思是说,“从夏至日”开始往后数,数到第三个“庚日”便开始入伏了。这里的“庚日”是指古代的“干支纪日法”中带有“庚”字头的那一天。

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,并不固定,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,但入伏日期总是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。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。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,中伏天数不固定,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,中伏为10天,有5个庚日时,中伏为20天。

暑伏怎么推算的?

定义

       暑伏的推算是指,古代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初伏,第四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,初伏和末伏各十天,中伏十天或二十天,共三十天或四十天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