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老话说“七月十五定旱涝,八月十五定收成”啥意思?有道理吗?
农村老话中有许多用来指导农事生产的农谚,都是经验和智慧的总结。这些老话判断农事的准确率还是挺高的,其中,也蕴藏了朴素的辩证道理和严谨的推理。下面,我们就来分析一下“七月十五定旱涝,八月十五定丰收”这句老话的意义。为此,我还特意去查了一下资料。网上涉及的不少,但真正深入的不多。我便自己斗胆分析一下,对与错,请予包涵。
七月十五定旱涝,为什么非是七月十五呢?其实,七月十五属于四季中的孟秋时节。此时,正是气候转向时,暖高压气流开始减弱冷,冷高压气流愈发增强,双方的争夺异常激烈,争夺的结果影响气候。立秋之后,逐渐告别高温的天气,降水变少是正常事情,也就是进入所谓的秋高气爽的天气中,此时如果暖冷高压气流纠缠,难分上下,就会引起温度的升高,俗称秋老虎的来临或引起降雨,高温与降水直接决定秋季的墒情,所以,到了七月十五基本能够判断接下来的旱涝。
七月十五之后,冷高压气流逐渐占据优势,秋季特征愈发明显起来。今年,本地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干旱,庄稼受损非常严重,眼巴巴看着一季的播种就要成为泡影,台风利奇马的突然来访,从天普降了几场淅淅沥沥的小雨,挽救了干渴的庄稼。因此,许多绝望的农人合不拢嘴,纷纷称赞说,真如这句俗语所说的,不到七月十五,还真不敢早早判断旱涝。
至于八月十五定丰收这句老话很容易理解。中秋时分,正是庄稼结籽或者成熟的时节。中秋节过后,北方的秋收工作陆续展开,一年的庄稼收成自然一清二楚。每年中秋节前后,我们当地就开始收花生,而后是玉米豆子和地瓜。整个秋季收割一直持续至霜降。
这两句农村老话,对气候和收成的判断是有着严谨的推理和科学道理的,小编的水平有限,分析过程中难免存在偏颇,还请朋友们多多指正。亲爱的朋友们,您们是怎么看的?
农村传统的丰收季节即将到来,从七月十五到八五十五这一个月时间,可以说是玉米大豆花生成熟的关键时间。天气好坏,雨量大小都会对农作物最后生长成熟产生重要影响。那么农村老人说的,七月十五定旱涝,八月十五定收成是啥意思呢?
七月十五定旱涝
从七月十五到八月十五这期间,正是玉米需要大量营养,需要大量水分的时候,玉米正处于发育成熟冲刺阶段。农村老人通过生产经验得出,如果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下起了雨,那么后期就会出现适量雨水,农作物就能吸收充足水分了,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。而如果这天不下雨,庄稼地就会处于干旱状态,不利庄稼生长。
有一点需要强调,由于南北方农作物种植种类区别不同,农作物成熟时间也有差异,对天气变化所受影响也不尽相同,所以也要根据地区来判断。
从今年的情况来看,中原地区确实如此。
八月十五定收成
在八月十五期间,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已经开始收成,或者正处于农作物生长最后时期,这时候庄稼基本上也就定型了。产量有多少,能否丰收,农民心理已经有底了。而且八月十五期间农作物需要的是风和日丽,如果这期间阴雨连绵,对农作物丰收十分不利。既不利于农作物最终成熟,也不利于农作物晾晒。所以说,八月十五定收成。
综上所述,农民总结出这些俗语,一方面是生产生活的总结,一方面是对农作物丰收的期待。庄稼地就是农民一年的希望,承载了传统农民最大的期待。
这个农谚指的中国农历,试想这是古人几千年的总结和结论,非常准确。因为到了农历七月十五日,暖气流就没有那么活跃了,台风就基本上没有了,冷空气还在准备,予备当中,天空中气流相对平稳啦,所以是涝年呢,是旱年呢,就决定啦,到农历八月十五日,各种农作物都结满了果实,快到了收获季节,收什么,不收什么,都看准啦,农谚是非常有道理的。
农村老话“七月十五定旱涝,八月十五定收成”啥意思?如果你是个农村人这是最容易明白的大实话,有道理,没毛病。
先说“七月十五定旱涝”。按照我国农耕文化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而论,每年到了农历的七月十五就已经过了立秋节气,炎热的夏季将近结束。也就是说一年中雨水的大小已见分晓,科学地讲,这时候受台风形成影响农业的机率已经变小。
农村谚语“发不发,(发指发生洪水)全在六月二十八”,还有“六月十三,淋道不干”,农历六月应该是雨水最多的。到了农历六月二十八这几天,是洪涝灾害易发期,如果持续出现大暴雨很可能会引发洪涝灾害。那么到了七月十五以后,出现强对流天气下暴雨的概率已经变小,一年的雨水大小,是旱是涝基本定型。
再来说“八月十五定收成”,也叫“八月十五看收成”。由于过去我国传统农业比较落后,农民只种一季的庄稼。如常见的玉米、谷子、大豆、高梁只种一季,春种秋收。到了农历的八月十五节气,多数庄稼已经收获完毕,进入打场贮存阶段,收成好赖,自然分晓。
“八月十五定收成”这句老话,用到现在的物候农业也有道理。即便现在种植的夏季作物,到了八月十五虽然有的还没有完全成熟,像今年的夏玉米、麦茬大豆等等,但已进入乳熟期或腊熟期,一年的收成基本定局。
“七月十五定旱涝,八月十五定收成”。这句农村老话是很有道理的大实话,明白话。
如果认同我的回答,希望关注和支持,谢谢!再会!
七月十五前后如果大旱,大涝,一般玉米,花生,大豆正是吹仁的时候旱也不行,涝也不行,八月十五前后正是收获的时候,旱了可以晒干作物!涝了,一年的收成也就发芽,发霉!所以说七月十五定旱涝,八月十五定收成!这句农语是以中原地带而讲!对于南方,西北,东北的农民,不适合,当然他们的农语也不适合中原地区!比如二十四节气歌,只适合中原,
“七月十五定旱涝,八月十五定丰收”,这句农谚的原理是什么?
七月十五是农村里很重要的传统节日,每年自七月十一开始,就有给自家去世的老人去坟上烧纸,我们这里都叫它“鬼节”。关于农历七月十五,在北方地区还流传着“七月十五定旱涝,八月十五定丰收”的说法,您知道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吗?
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,等到了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,大的干旱或者是洪涝不再会出现了。也就是说如果之前一直是干旱,或者是经常降暴雨的天气,那么到了七月十五这天也就停息了。农民朋友也搞不清楚是为什么,但这是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说法,“七月十五定旱涝”这句老话的准确率还是蛮高的。
那么“八月十五定丰收”又是什么意思呢?这时农作物都还没有到收获的季节,这个时候正是东北水稻、高粱、玉米等农作物生长旺盛的季节,尤其是水稻刚好处于灌浆期。灌浆期对于水稻整个生长周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,可以说是直接影响着农民当年的收成。所以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直接决定着农民是否丰收。只有等到了八月十五之后,才能知道当年是否大丰收。
根据往年的情况来看,“七月十五定旱涝,八月十五定丰收”的准确率还是很高的。也有人会说这句话不准确,那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区域局限性,不能一概而论,这句谚语适合北方地区。其实,农村里的一些谚语都是经过祖祖辈辈根据自己劳作经验总结来的,是经过多年积累的经验验证的,还有好多的俗语是可以准确预测几个月以后的天气的。
对于这句谚语,大多数农民都表示很准确,而一小部分人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农民则对这些农村谚语不太相信,认为这些是过时的了,从科学上解释不通,对此你认同哪一种看法呢?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,发表意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