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娃算命网

Hi, 请登录

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

入伏时间是怎样计算出来的?

入伏时间是怎样计算出来的?

答:我们中国古人记年、记月、记日、记时用的是天干地支。一天里记时用的是地支,地支分别是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一共是12个,所以今天有12个时辰。每个时辰每一个对应的月份和两个季节,如:子对应十一月,它有大雪、冬至;丑对应为十二月,有小寒、大寒;寅对应的是一月,有立春、雨水;卯对应的是二月,它有惊蛰、春分;如此类推将一年四季都分的清清楚楚。见下图所示

中国民间有热在三伏,冷在三九,意思是三伏是全年最热的时候,三九是全年最冷的时候。而三伏是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统称。

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三伏天是根据农历设定的,每年入伏的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。例如今年入伏是7月16日,中伏在7月26日,末伏是在8月15日。从上面的时间看它的初伏到中伏的时间长短也不相同,需要查看厉书计算。简单地以用“夏至三庚”在四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,就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算起,初伏为10天,中伏为10天或者20天,而末伏为10天。

以上这些都是我国古代人非常流行的干支记日法。相当于用10个天干,12个地支相配而组成六十组不同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;每逢庚字的日子叫庚日。

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个天干中的第七个字。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。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记日的排列,第三个庚日为初伏,第四个庚日是中伏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。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有4个庚日时,中伏为10天,***如出现有5个庚日则为20天。也就是说庚日出现的早和晚则它直接影响中伏的时间长短,所以就出现了一些年份伏天30天,一些年份的伏天时间长达40天的情况。

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夏至三庚入伏是怎样算的?

 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,时间有10天,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,但据历书规定:“夏至三庚便数伏”,意思是说,从“夏至日”开始往后数,数到第三个“庚日”便开始入伏了。

伏天计算方法和步骤?

答:三伏天的计算方法和步骤是这样的:从“夏至”节后算起,阴历天干地支中的第三个“庚日”开始为头伏也叫初伏,第四个“庚日”为中伏也是叫二伏,“立秋”后的第一个“庚日”为末伏也是叫三伏,因此,头伏和末伏各为10天,中伏10天或者20天不一定,所以,“三伏天”共30天或是40天。人们认为“三伏天”只有30天是错误的,大多数年份中伏为20天,“三伏天”也就成了40天。从夏至到立秋之间如果有四个“庚日”中伏为10天,有五个“庚日”中伏就是20天了。

“三伏”是初伏.中伏和末伏的统称

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伏天是从夏至后第3个“庚”日算起。

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。所谓的“伏天”,就是指农历“三伏天”,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。

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,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,需要查历书计算,简单地可以用“夏至三庚”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,即从夏至后第3个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为10天,中伏为10天或20天,末伏为10天。

数伏天的计算方式

       1、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,并不固定,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,但入伏日期总是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。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。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,中伏天数不固定,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,中伏为10天,有5个庚日时,中伏为20天。

       2、入伏意思是进入三伏天。 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,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。历书规定:“夏至三庚便数伏”,意思是说,“从夏至日”开始往后数,数到第三个“庚日”便开始入伏了。这里的“庚日”是指古代的“干支纪日法”中带有“庚”字头的那一天。

农历伏天的算法:

入伏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。三庚,是中国农历中划定三伏天开始的标准。夏至三庚便入伏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,数到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。由于天干是10个,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,如庚子日、庚寅日、庚辰日等。一年365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,今年某一天庚日,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。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,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。

      是按天干地支法来计算伏天。民俗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,“庚”是天干第七个数字,十天干的产生与太阳出没有关,太阳影响万物生长,“庚”的意思就是万物收敛有实,“庚日”每10天重复出现,由于一年12个月,阳历365或366天,阴历354或355天,均不是10的整数倍,由此每月“庚日”不固定,所以每年“入伏”的时间不同。

        计算的步骤就是按夏至起的第三个庚日便是“入伏”的日子,传统约定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就是“末伏”的起始日子。三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,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(初伏)出现的时间不同,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。中伏时间可能是10天,也可能有20天,导致有些年份的三伏天是30天,有些是40天。

数伏天怎么算?

每年三伏天的时间并不固定,通常用“夏至三庚”4字口诀开始计算,即从夏至后第3个“庚日”算起,初伏为10天,中伏为10天或20天,末伏为10天。 

那什么是“庚日”?

庚日就是每逢有“庚”字的日子,庚日的“庚”字是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,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。在我国古代流行“干支纪日法”,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互组合成60对不同的名称来计算日子,循环使用。

数伏天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 从夏至节后算起 ,阴历天干地支中的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 也叫初伏 ,第四个庚日为中伏 也叫二伏 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,也叫三伏 所以三伏天共30天或40天 。

数伏天

计算方法是古代的天干地支法,民俗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,“庚”是十天干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中第七个数字,十天干的产生与太阳出没有关,太阳影响万物生长,“庚”的意思就是万物收敛有实,“庚日”每10天重复出现,由于一年12个月,阳历365或366天,阴历354或355天,均不是10的整数倍,由此每月“庚日”不固定,所以每年“入伏”的时间不同。

按照俗语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,意思就是夏至起的第三个庚日便是“入伏”的日子,传统约定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就是“末伏”的起始日子。三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,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(初伏)出现的时间不同,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。中伏时间可能是10天,也可能有20天,导致有些年份的三伏天是30天,有些是40天。

伏天气候炎热,潮湿闷热,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,也是六邪旺盛之时,三伏里“六邪”是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,也被古人称为六气,当人体正气不足,抵抗力下降时,它们就会乘虚而入,导致人体生病,“六气”就变成“六邪”,所以在伏天除了保持正常的作息习惯,多吃清淡食物外。

数伏天的计算方式

  1、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,并不固定,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,但入伏日期总是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。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。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,中伏天数不固定,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,中伏为10天,有5个庚日时,中伏为20天。

  2、入伏意思是进入三伏天。 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,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。历书规定:“夏至三庚便数伏”,意思是说,“从夏至日”开始往后数,数到第三个“庚日”便开始入伏了。这里的“庚日”是指古代的“干支纪日法”中带有“庚”字头的那一天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