鞭炮由来是什么?
放鞭炮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。《荆楚岁时记》曾经这样记载,正月初一,鸡叫头一遍时,大家就纷纷起床,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,来逐退瘟神恶鬼。
当时没有火药和纸张,人们便用火烧竹子,使之爆裂发声,以驱逐瘟神。这当然是迷信,但却反映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。
到了唐朝,鞭炮又被人们称为“爆竿”,大概是将一根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,连续发出爆破声。南昌诗人来鹄的《早春》诗句:“新历才将半纸开,小亭犹聚爆竿灰。”这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。
后来,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,发现硝石、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,于是发明了火药。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,声音更大,从而代替了用火烧竹子的古***俗。北宋时,中国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,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,改名“炮仗”,后又改为“鞭炮”。
在火药发明之前,只有“鞭”,没有“炮”。人们甩鞭子,鞭子的尾部发出“啪”的声响,这种动作作为一种礼仪长期存在于中国历史中;火药发明以后,制作的“火药爆竹”,有些“火药爆竹”的声音与鞭子甩动的声音类似,所以就出现了“鞭炮”的说法。
放鞭炮的来历?
放鞭炮起源于中国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,人们使用火烧竹子,使之爆裂发声,以驱逐瘟神,因竹子焚烧发出“噼噼***”的响声,故称爆竹。
火药发明后以多层纸密卷火药,接以引线,燃之使爆炸发声,亦称为“爆竹”。鞭炮于节日或喜庆日燃放,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,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
鞭炮与桃符、春联一样,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。到了南北朝时期,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。《荆楚岁时记》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:“正月一日,是三元之日也。谓之端月,鸡鸣而起,先于庭前爆竹、燃草,以辟山魈恶鬼。”
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。由此可见,“爆竹”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。
《神异经》上说:西方山中有焉,长尺余,一足,性不畏人。犯之令人寒热,名曰年惊惮,后人遂象其形,以火药为之。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,人们很早就起来放鞭炮,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。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,但是它最怕火光和响声,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。
有了火药后,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,做成爆竹,后用纸制筒,也称爆仗或炮仗。年复一年,人们已经形成了过年放鞭炮、点红烛、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。在春节放鞭炮,借以欢庆节日,振奋精神。所以,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,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。
放鞭炮的由历:放鞭炮是我国新年除夕夜的习俗,相传是为了驱赶吃人的“年兽”而进行的活动。鞭炮原料是火药,古时家中团圆一定是要热热闹闹,喜气洋洋的,火药声势浩大,欢天喜地,所以就被流传使用了。放鞭炮即寓意着家中的小孩健康成长,家庭美满幸福,同时也是为了庆祝新年的活动。
放鞭炮的由来和寓意 放鞭炮的来历和寓意
当***交正子时,新年钟声敲响,整个中华大地上空,爆竹声天宇。在这“岁之元”“月之元”“时之元”的“三元”时刻,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“旺火”,寓意旺气通天,兴隆繁华。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迎祥纳福的美好心愿。
放鞭炮的由来和寓意 放鞭炮的来历和寓意
中国民间有“开门爆竹”一说。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,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,爆竹为中国特产,亦称“爆仗”、“炮仗”、“鞭炮”。其起源很早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